skip to content

学习的拉伸区与专注力:深入探讨与实践

探讨如何判断和进入学习的拉伸区,以及专注与分心学习的辩证关系,结合认知科学理论提供实用的学习策略

12 min read

关于如何在学习中判断自己是否处于”拉伸区”,以及对”专注”的辩证思考,都是非常深刻且实际的问题。下面结合一些理论和实例,深入探讨这些学习中的核心问题。

一、如何判断与进入”拉伸区”

我们通常将学习的状态划分为三个区域:

三个学习区域

  1. 舒适区 (Comfort Zone):处理熟悉、轻松的任务,几乎不会犯错,但学习和成长也较为缓慢
  2. 拉伸区 (Stretch Zone / Learning Zone):也常被称为”最近发展区”(Lev Vygotsky 的概念)。在这个区域,任务具有挑战性,需要我们付出努力、尝试新的方法,可能会犯错,但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指导是可以掌握的。这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区域
  3. 恐慌区 (Panic Zone):任务难度远超当前能力,导致巨大的焦虑、挫败感,反而不利于学习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”拉伸区”

感觉有挑战,但不至于绝望

  • 感到任务有难度,需要集中注意力
  • 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,甚至寻找新的信息或策略
  • 同时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达成目标的

犯错误,但能从中学习

  • 在拉伸区学习,犯错是正常的
  • 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错误
  • 错误能促使思考、调整方法,并最终克服

需要付出努力,但能看到进步

  • 可能不会立刻成功
  •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练习,能感觉到技能、理解或表现上的提升
  • 这种进步感是重要的积极反馈

有轻微的”不适感”

  • 走出舒适区总会伴随一些不确定和不习惯
  • 关键是这种不适感在可控范围内

能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

  • 学习不仅仅是吸收新信息
  • 更是将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
  • 在拉伸区,会积极地进行这种连接

如何找到当前需要学习的”拉伸区”内容

  1. 明确学习目标:想掌握什么技能?达到什么水平?清晰的目标有助于定位拉伸区

  2. 分解复杂技能:将大的学习目标分解为更小、更具体的子技能或知识点

    • 例如:学习编程语言,可以分解为语法、数据结构、算法、特定库的使用等
  3. 评估当前水平:诚实地评估自己在每个子技能上的掌握程度

    • 哪些是已经熟练的(舒适区)?
    • 哪些是完全陌生的(可能导致恐慌)?
  4. 选择略高于当前水平的任务:寻找那些目前还不能独立完成,但通过一些指导、查阅资料或多次尝试后有望掌握的内容

    举例:如果在学习一门外语,已经掌握了基础词汇和语法(舒适区),那么:

    • 拉伸区:尝试阅读理解一篇难度稍高的文章,或就某个熟悉的话题进行口头表达练习
    • 恐慌区:直接去听一场无字幕的专业学术报告
  5. 寻求反馈:向老师、导师、有经验的同伴请教,或者利用学习工具的测试和评估功能

  6. 动态调整:拉伸区不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进步,原来的拉伸区会变成新的舒适区,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挑战

二、专注就一定是好的吗?分心学习的利与弊

传统观念强调学习时要高度专注,这无疑是正确的,尤其是在进行**“深度工作” (Deep Work)**时。Cal Newport 在《深度工作》中极力倡导这种无干扰的专注状态带来的高效能。

然而,“分心学习”或在日常活动中思考问题的现象,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,这涉及到大脑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学习的不同阶段。

“专注模式”与”发散模式”

Barbara Oakley 在《学习之道》中详细阐述了这两种思维模式:

专注模式 (Focused Mode)

  • 集中注意力解决特定问题或学习特定内容
  • 适合处理细节、运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

发散模式 (Diffuse Mode)

  • 放松下来,思绪漫游时的大脑状态
  • 有助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
  • 产生新的想法和顿悟,对于理解宏观概念和创新非常重要

开车时听外语、跑步时想算法、吃饭时思考问题,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看作是利用了发散模式,或者是将学习融入生活的体现。

分心学习/思考的潜在益处

语言浸泡

  • 开车时听外语,如果内容难度适中(复习已学过的材料或听语速较慢的故事)
  • 可以增加语言暴露时间,强化语感
  • 类似于一种”背景音”式的学习

“孵化效应” (Incubation Effect)

  • 为一个难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,暂时放下它
  • 去做一些不相关的、低认知负荷的活动(如跑步、散步、洗澡)
  • 大脑的潜意识仍在处理这个问题
  • 灵感或解决方案往往会”突然”出现

知识巩固与迁移

  • 在不同情境下思考同一个问题
  • 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它,促进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

缓解学习疲劳

  • 长时间高度专注后,适当切换到一些轻松的、与学习相关的”背景任务”
  • 可以作为一种调剂

分心学习/思考的潜在弊端与注意事项

认知资源有限

  •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
  • 如果主要任务(如开车)本身就需要较高的认知负荷
  • 分心去做另一件需要认知投入的事情,会分散注意力
  • 可能导致两个任务都完成不好,甚至引发安全风险
  • 开车时务必以安全为第一要务

学习深度不足

  • 对于需要深入理解和精确掌握的知识
  • 依赖零散的、分心的学习方式
  • 可能导致理解浅尝辄止,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

任务切换成本 (Task Switching Cost)

  • 频繁在不同任务间切换,会消耗额外的认知资源,降低整体效率

内容选择是关键: 如果在进行一项低认知负荷的日常活动时”分心”学习,那么学习的内容最好是:

  • 复习性的:巩固已知知识
  • 启发性的:引发思考,而非需要精细操作或记忆的
  • 低压力的:不会因为没听懂或没想明白而产生焦虑

如何看待”研究不一定要在专门的时间,平时生活也可以反复思考问题”

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学习的持续性和渗透性,与”发散模式”和”孵化效应”的理念是相通的。它鼓励我们不仅仅在书桌前才思考,而是将问题意识带入生活,让大脑在不同状态下与之互动。

举例

  • 一位科学家可能在散步时突然想通一个实验设计的关键点
  • 一位作家可能在做家务时构思出小说的新情节

这与”深度工作”并不矛盾

  • 深度工作提供了攻克难题和系统学习的基础
  • 生活中的”反复思考”则像是对这些深度工作的补充、延伸和催化
  • 关键在于有意识地平衡和运用这两种状态

结论与建议

  1. 拥抱拉伸区:有意识地寻找并停留在学习的拉伸区,这是实现高效学习和成长的关键

  2. 专注是基础:对于复杂和全新的学习内容,保证充足的、不受干扰的专注时间至关重要。这是知识构建的基石

  3. 善用分心与发散思维:在合适的时机(如进行低认知负荷的日常活动时),可以有意识地利用”分心”进行语言浸泡、知识回顾或启动发散思维来孵化灵感。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场景,确保安全和效率

  4. 情境化学习: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,在不同情境下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,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

  5. 自我觉察与调整: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学习节奏和不同思维模式的特点,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目标,灵活调整学习策略

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,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。